2021年6月30日,两人合作的论文在线发表于《物理评论快报》,获得编辑推荐。
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是中文版《奥本海默传: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》(以下简称《奥本海默传》)一书的审校,这本书曾获美国普利策奖,也是电影的灵感来源。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认为,这部电影对普通观众而言确实有些烧脑,但其门槛不在科学而在历史。
影片中英国科学家福克斯实际上是苏联间谍,姬扬注意到,电影中野外试验的福克斯总是在其他人将头低到防护挡板以下时,还伸长脖子想多看一眼,这一编造的细节符合一个对科学不太了解的人对科学的刻板印象。影片之外的科学与历史 8月底,电影《奥本海默》在中国内地上映后,《中国科学报》采访到的多位科研人员都已在第一时间观影。三是奥本海默阻止玻尔吃时说有虫洞。电影中,他们在试爆的前一天晚上还在打赌能否成功。1945年10月,他辞去了洛斯阿拉莫斯的领导职务,拒绝继续研制氢弹,称原子弹是一种恐怖至极的武器。
事实上,很多科学研究到底能带来什么结果,在研究过程中往往很难预料。兵凶战危,兵器从来都是凶器。我常跟他开玩笑,他就像仙人,高雅、谦和,不被世俗所扰。
他会花时间查阅好相关文献,再带上文献与学生一起讨论,有理有据地解答。恩师对学术的执着,让庾石山满心佩服。如果后辈请教具体的学术问题,梁晓天并不会马上作答。庾石山后来才知道,梁先生在审阅论文时,就发现实验结果不对劲,所以找到学生们进行验证。
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后,梁晓天便给作者写信说明情况,对方随即解释是因为试剂拿错了。因为他认为,在学生充分思考后,讨论才有意义。
他在黑板上挨个儿写下了heli (太阳),helium(氦),apo(远),aphelion(远日点), peri(近), perihelion(近日点)不一会儿,就写满了整个黑板。先生的教育是启发式的,而非填鸭式的。敏锐来自于不断的积累。听到这句话,3位学生既诧异,又长舒了一口气。
梁晓天提高了嗓门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原副所长庾石山眼中的恩师,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。到美国后,第一堂语言考试要求写一篇对旧金山的印象的作文。在梁晓天的主导下,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著出版了红外光谱、紫外光谱和质谱方面的参考书,连同之前的著作,首次成套出版了波谱解析技术工具书。
对于科研问题的争论,他更是胆大心细。不管对方是谁,他只认科学的理。
对此,庾石山记忆犹新,面对学生的提问,庾石山也会花几天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后,再回复对方。求真务实只认科学的理 后人忆起梁晓天时,谈得最多的仍是那个5名美国战俘换回科学家的故事。
然后让他们去和初稿比较,自己去领悟和学习。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始于1923年。王锋鹏一直都记得那个场景。当时,梁晓天找到庾石山等3位博士生,让他们分别重复文中提及的实验,两周后给结果。在梁晓天的履历中,一叶萩碱、鹰爪甲素、乙素以及一些二萜生物碱的结构测定就是他通过化学降解、片断合成以及严格的推理完成的,是我国化学法结合波谱分析阐明天然产物结构的经典例证。王锋鹏介绍,在我国,梁晓天最早介绍了红外光谱和质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。
他总对学生说,把科技成果拿出来评比,并不利于科技事业的推动。为了使核磁共振谱技术能够广泛推广和应用,他又花费10余年编著了《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析和应用》一书。
可以说,梁晓天开创性地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。这只是一个层面的贡献
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,高校应当将这项工作看作是事关学校未来发展战略的关键棋。高校办哪些学科和专业、怎样进行学科和专业资源的优化配置,一定要根据市场动态需求和政府宏观调控进行综合考量。
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属于三重一大事项,要遵循规范的议事规则,也应当通过成文政策和制度形式做好调整工作,规避法治风险,不能因领导个人主观观点或好恶,以及学科资源配置博弈而随意伤害弱势学科。作者:张端鸿 来源: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:2023/9/10 12:47:17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应为高校内生需求 学科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的成效。新一轮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什么? 政策导向需要淘汰的是社会需求明显不足、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过低,且不适应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。需求和质量双重决定需要淘汰的才能被淘汰。
政府引导应建立在科学分析市场和产业需求的基础上,由此才能科学地提出引导性政策。也正因如此,这一轮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重点不能聚焦在保留哪些学科专业,砍掉哪些学科专业这样的问题上。
如果部分高校不能主动性、前瞻性地做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,那么政府很可能会配套强制性的政策措施,高校也可能因为这种被动而影响未来的公共资源投入。这一轮国家驱动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与以往并不相同。
微信公众号、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,转载请联系授权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应遵循依法治校的基本原则。
不同大学有不同的学科生态,如果一味考虑学科在各类评估中的显示度,就会导致资源始终注入强势学科,但必要的支撑性学科却陷入发展困局。近年来,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不断推进。最终,国家所提出的调整优化20%学科专业的要求会成为淘汰学科的政策工具。对于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,以及新兴交叉学科专业,高校具备条件的可适当新增。
高校如何才能主动适应科技进步、产业升级、社会治理等需求,前瞻性地做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,及时乃至超前回应国家和社会需要,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。必须承认,目前国内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整体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,这已经是各界公认的问题,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之间存在脱节也已成为广泛共识。
增减并调等措施固然是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,但高校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,对现有学科专业从需求、理念、标准、方法、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估,及时将相关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成果、产业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全过程,也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举措。(作者系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) 版权声明:凡本网注明来源:中国科学报、科学网、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,网站转载,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,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。
如果评估结果是优秀,但是整个学科专业已严重老化、落后,那么对这样的学科专业便不能一味维持高投入。在国家政策引导下,不少发展势头很好的高校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机制,这种机制已成为高校学科布局工作的一部分,以及高校学科生态优化的重要变量。
顶: 129踩: 72228
评论专区